今天(11月19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三号乙/远征一号火箭将两颗北斗三号卫星发射升空。来源: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新京报快讯(记者 倪伟)今天(11月19日)2时07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将两颗北斗全球导航卫星(即北斗三号卫星)发射升空。 此次发射意味着北斗三号今年发射任务收官,标志着我国北斗三号基本系统星座部署完成。该系统将于今年年底前开通运行,向“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提供基本导航服务。 此次发射的卫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五院抓总研制,执行本次发射任务的长征三号乙/远征一号运载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一院抓总研制。这是本年度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31次飞行。 两颗新星将试验空间激光通信,提升星间通信速率 本次任务是北斗三号工程去年11月首飞以来的的第10次发射,是北斗三号系统的第18颗和第19颗卫星,也是我国发射的第42颗和第43颗北斗卫星。 至此,我国圆满完成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基本系统组网,迈出中国北斗从国内走向国际、从区域走向全球的“关键一步”。 据悉,此次发射的双星不仅继承了北斗三号优秀的家族基因,还首次配置了星间激光载荷,将开展空间激光通信与测距试验。如果试验成功,北斗三号卫星之间的通信速率将大幅提高,安全性、测距精度都将得到提升。 据航天五院西安分院空间数据传输与处理研究所所长张建华介绍,目前大多数卫星的通信载体都是微波,而激光的信息传输量是微波的几十倍甚至几百倍。这意味着,中国北斗的星间链路将从“普通公路”跃升到“超高速公路”时代。 长征三号乙/远征一号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整装待发。来源: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即将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导航服务 据航天五院北斗三号卫星总设计师王平介绍,本次发射的双星成功入网后,北斗将具备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导航服务的能力。 两年后,随着更多北斗三号卫星发射,北斗将全面完成全球导航系统建设,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用上北斗提供的高精度、高可靠的导航、授时服务。 经过北斗一号试验卫星、北斗二号区域导航系统,我国于2017年11月5日正式开始北斗全球导航系统系统,即北斗三号工程。与北斗二号系列卫星相比,北斗三号在载荷、星间链路、激光通信等多项技术上实现了提升。 北斗三号不仅覆盖范围提升至全球,在技术体制上也实现性能提升和服务扩展,定位精度提升至2.5至5米,较北斗二号提升1至2倍。 随着北斗地基增强系统提供初始服务,北斗三号的精度还将提升至米级、亚米级、分米级,甚至厘米级。届时,中国北斗的精度将与GPS相媲美。 据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副秘书长王博教授介绍,在民用领域,北斗与GPS及其他导航系统的关系并非竞争与取代,而是兼容与合作。目前,大部分北斗芯片均是与GPS兼容的双模芯片,可以同时利用两个系统的卫星计算更准确的数据。 一年19颗创造中国航天纪录 2009年,经国家批准,北斗三号工程正式启动实施。自2017年11月5日北斗三号首次发射,短短1年时间,我国先后将19颗北斗三号导航卫星送入预定轨道,组网发射最短间隔17天,创造了北斗组网发射历史上高密度、高成功率的新纪录。 这也是中国航天历史上,同一型号卫星组网发射密度的最高纪录。 据航天五院北斗三号卫星总设计师王平介绍,北斗三号全球导航系统由3个同步静止轨道卫星、3个同步倾斜轨道卫星和24颗中圆轨道卫星组成。这些卫星由航天五院和中科院分别研制。加上3颗试验星,航天五院一共承担了23颗北斗三号导航卫星的研制任务。 一年之内完成基本系统建设的航天纪录,并不是依靠“人海战术”实现。记者从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了解到,和北斗一号、二号系统相比,北斗三号在前方发射场的卫星试验人员数量减少了近一半、全流程时间缩短了近三分之一。后方北京的研制情况也是一样,不论是人员还是研制周期都大为缩减。 航天五院北斗三号卫星总指挥迟军对此解释为,研制系统非常注重以科学管理加强卫星地面试验验证,五院首次在北斗三号任务中采用远程测试的方法,西昌北京实时联动,从而提高了发射场测试效率,大幅减少了发射场人员数量。 |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由网友自行在页面发布,上传者应自行负责所上传内容涉及的法律责任,本网站对内容真实性、版权等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