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纽约时报》4月27日文章,原题:中国的“独角兽”们如何动摇一个自行车小镇 一排排蓝色和浅绿色的自行车立在王庆坨镇的田间地头慢慢生锈。仅在一年前,全球投资者还纷纷向出租这些自行车的中国企业投钱。一些共享单车初创企业成为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独角兽”,这个遍布自行车厂的小镇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但如今那股热潮已成为中国最新的投资滑铁卢。 中国互联网行业的兴衰成败,即便在硅谷看来也可能觉得极端。在中国,从购物到拼车、共享单车甚至共享卡车,资金雄厚的投资者们仅在几个月内就能将新业务转变为“独角兽”。去年,中国每4天催生出一个新“独角兽”。然而,随之而来的是其中许多企业倒闭。 仅在3年时间里,共享单车就席卷中国各地,为数亿通勤者提供从地铁到办公室的新选项。艾媒咨询的数据显示,如今京沪等中国大城市的街道上已被投放2300多万辆共享单车。但随着流入共享单车行业的资金放缓,一些企业遭遇资金问题甚至破产。王庆坨镇的许多工厂随之被迫大幅降价清理库存,并引发多米诺效应。如今,王庆坨镇的一些部分看似“鬼城”,许多工厂大门紧锁。 即便如此,当地一些工厂仍然想方设法维持业务,并与幸存下来的共享单车企业开展合作,以寻找一线生机。近几个月来,摩拜和小蓝等共享单车企业已提高用户骑行价格。“这是为了回归市场价,”艾媒咨询首席分析师张毅说,他认为这意味着共享单车的“第二春”即将到来。 25岁的王庆坨镇人方辉(音)近来购买了某共享单车品牌的大量自行车架,堆放在临时工厂的地板上,单价仅2美元。他计划将它们用在新车上。▲(作者亚历山德拉·斯蒂芬森、曹丽[音],王会聪译) |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由网友自行在页面发布,上传者应自行负责所上传内容涉及的法律责任,本网站对内容真实性、版权等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