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深入抗疫一线考察时曾经强调,抗击疫情有两个阵地,一个是医院救死扶伤阵地,一个是社区防控阵地。社区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每天看似都在处理着一些琐碎的小事,但恰恰就是这些小事,这番真诚的服务,给予了全社会抗击疫情最大的支持。 北京市海淀区八家社区:首接责任制,一包到底 北京市海淀区东升镇的八家嘉园是一所超大型回迁小区,约有4000个住户,11000多流动人口,其中还涉及1500套公租房,人户分离现象严重。居住人口过万,情况复杂,人手不足,是八家社区面对的主要难题,从一月底到现在,八家社区的工作人员几乎一天都没有休息。 八家嘉园小区 目前,在八家社区因返京或归国居家观察的就有三四百人。社区工作人员刘广林和伙伴们每天要给这些居民收垃圾、送快递,帮他们购买生活用品,一天最多送40次。由于要求全程无接触,所以小区里这些居家观察的人们从来不知道,究竟是谁在默默地做着这些事情。 刘广林帮居民送快递 工作人员刘宁为20多户居家观察的居民提供“管家服务”,每天要逐个打电话确认他们的身体状况和生活需求,虽然不见面,但希望通过电话传递社区的“温度”。 北京市海淀区八家社区党支部书记 彭利明:首接责任制,这个人分给你了,接下任务了,这14天他的吃喝包括垃圾处理、身体状况,都是由我们生活管家一包到底。 北京市海淀区万泉庄北社区:小社区变身温暖大家庭 北京万泉庄北社区里,住着1100户居民,属于中型社区,共有大小五个门,疫情期间其它四个都关闭了,只留西门供行人和车辆进出。 万泉庄北社区 三月初的北京,乍暖还寒,清晨时分气温逼近零度。社区书记刘春英和同事们从一月底就在这里值守,社工加志愿者三班倒、连轴转,要保证社区门口24小时有人值守。海淀区生态环境局前来支援的干部王斌,每天早上六点半起,开车一个多小时才能到达社区。 刘春英和王斌在小区门口值守 刘春英的家距离社区工作站不到100米距离,但她还有一个80多岁的老父亲需要人照顾,疫情期间,刘春英顾不上回家,因此特地请了保姆照顾老父亲,而她要忙着“照顾”社区里更多的“家人”。从大年三十到现在,刘春英已经连续工作了一个半月没有休息。 北京市海淀区万泉庄北社区党委书记刘春英 北京市海淀区永定路街道:坚守,一个都不少! 北京市海淀区永定路街道辖区的复兴路77号院地处五棵松桥西北角,是一个老旧小区,由几栋居民楼和零散的平房区组成,这里距离一家知名医院直线距离不超过500米,因此长久以来,很多居民把自己房屋改造成了日租房、群租房,出租给各地前来求医的患者和家属居住。 海淀区永定路街道辖区的复兴路77号院 与日租房、群租房相伴的是更复杂、流动性强的流动人口。永定路街道一共有30个社区、 75个小区,其中有57个都属于老旧小区,超过总量的70%,这对于疫情防控,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街道卫计教育科科长戴丹在1月19日下午做了一场手术,医生要求她术后7天出院,在家全休一个月,没成想她不顾医生的劝阻,第三天就收拾东西回了家,和街道的同事们一起奋战在了抗疫的第一线。 戴丹 北京市海淀区双紫园社区:一支平均年龄68岁的防控志愿者队伍! 在海淀区八里庄街道双紫园社区,有一群平均年龄68岁,绝大多数党龄超过50年的老年志愿者队伍,他们每天值班两小时,负责在小区门口量体温、查证件。 北京市海淀区双紫园社区志愿者们 66岁的志愿者魏荣退休前是一名医护工作者,曾任解放军309医院药剂科主任,2003年抗击非典疫情,她是第一批进驻小汤山医院的医护人员,一呆就是66天。得知火神山医院药剂科的医师们压力大,魏阿姨还把当年非典抗疫时的照片发给对方,鼓励前线的战友。 北京市海淀区双紫园社区志愿者 魏荣:当时小汤山的情况也是传染病相当严重的时候建起来的,胜利以后,咱们医护人员是零感染,所以我拿这个东西鼓励他们,让他们也别压力太大。如果全国上下军民团结、上下团结,这个战役一定能胜,一定能赢。 半小时观察: 疫情发生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新冠肺炎疫情是一次危机,也是一次大考。对于奔忙在社区防控“阵地”的基层工作者和志愿者而言,这场大考,大家比拼的是毅力、耐力、责任和细心。社区作为社会最基础的组织单元,如果动员、执行到位,才能为疫情防控编织起一道最基础、最有效的防护网。我们在感叹医务人员艰辛付出的同时,也真诚地对这些守候在小区门口,奔波在大街小巷里的基层社区工作者、志愿者,说一声:谢谢,你们辛苦了。 |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由网友自行在页面发布,上传者应自行负责所上传内容涉及的法律责任,本网站对内容真实性、版权等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