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科技快报网 首页 科技快报 科学资讯 查看内容

流言揭秘:维C可以延缓衰老?它可能会让你死得更早

2016-12-28 04:42:00 来自: 新浪科技

  文章来源:环球科学ScientificAmerican 微信公众号

  1964年,两次诺贝尔奖得主(1954年诺贝尔化学奖,1962年诺贝尔和平奖)莱纳斯·鲍林(Linus Pauling)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在他 65岁的这一年,他开始每天往他的早餐橙汁中加维生素C。这看起来就像往可乐中加糖一样,但他坚信这一做法是有益身体健康的。

  在这之前,鲍林的早餐再普通不过了。他每天都会早起,按部就班地吃早餐,然后去加州理工学院上班,周末也如此。他每天不知疲倦,工作成果颇丰。

  鲍林在30岁时将化学和量子力学思想相融合,提出了分子中原子结合的基本方式——即价键理论。20年后,他关于生命活动最重要的执行者——蛋白质结构的工作,帮助了弗朗西斯·克里克(Francis Crick)和詹姆斯·沃森(James Watson)揭开了DNA结构的神秘面纱。

  第二年,鲍林因在化学键方面的工作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正如来自伦敦大学学院的生物化学家尼克·莱恩(Nick Lane)2001年在Oxygen一书中所写,“鲍林是20世纪科学史上的一位伟人,他的工作对现代化学具有奠基意义。”

  莱纳斯·鲍林是最具影响力的科学家之一,但他对抗氧化剂效果的迷信可能将我们推向了一条危险的路。

  然而,接下来,鲍林转向了对维生素C的研究。在1970年,他写了一本书叫做《如何活得健康长寿》(How To Live Longer and Feel Better),认为补充维生素C可以治疗普通感冒。他自己每天服用18000毫克(18克)维生素C,该剂量足足达到了推荐剂量的50倍。

  在这本书的第二版中,鲍林新增了维生素C对流感的治疗作用。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艾滋病蔓延的时候,他与时俱进地指出,维生素C对治疗艾滋病也有一定的效果。

  1992年,鲍林的这一想法被刊登在了《时代周刊》(Time)的封面上,标题为:“维生素的真正力量”。在这篇文章中,维生素大受吹捧,被认为可以治疗心血管疾病、白内障,甚至癌症。此外,文章中还提到,“更让人兴奋的是,维生素似乎表现出了延缓身体衰老的迹象。”

  在此背景下,多种维生素和其它膳食补充品销量大增,鲍林也名声远扬。

  但是,鲍林在学术上的声望却因此陷入了危机。多年来,很少有科学研究证明维生素C和其它膳食补充品真的能改善身体健康。事实上,鲍林每往他的橙汁中加一勺维C,他的身体可能获得的坏处都大于益处。尽管目前鲍林关于维生素的看法还没有被完全证明是错误的,但他的这种看法依然是危险的。

  抗氧化剂旨在延缓年龄增长所带来的损伤,但目前几乎没有证据表明抗氧化补充剂对延缓衰老有明显的效果。图片来源:Tim Flach

  鲍林的理论基础为:维生素C是抗氧化剂,同类型的分子还有维生素E、β-胡萝卜素和叶酸。这些物质可以中和一种名为自由基(free-radical)的高度活性分子,进而有益身体健康。

  1954年,来自罗切斯特大学的丽贝卡·格施曼(Rebeca Gerschman)首次证实,自由基会对身体健康构成威胁。1956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德纳姆·哈曼(Denham Harman)进一步阐释了这一结果,他认为自由基可以导致细胞恶化、病变,最终衰老而亡。

  整个20世纪,科学家们在鲍林理论的基础上不断提出想法,并很快被人们接受。

  但维生素C真有这么神奇的功效吗?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维生素C在我们身体内究竟是如何工作的。我们首先从细胞内的发动机——线粒体开始。在线粒体内膜处,食物和氧气被转化为水、CO2和能量,这一过程被称为呼吸过程,它是所有复杂生命蓬勃发展的基础。

  “漏水的水车”

  线粒体内的呼吸过程并不简单。除了食物和氧气以外,连续的带负电荷的粒子——电子——形成的电子传递链也是必备条件。它就像亚细胞尺度的向下流淌的“小溪”,为一系列“水车”提供能量。这里的“水车”指线粒体内膜上的四种蛋白质复合体,它们会获取电子流,为生产最终产物——即能量——提供动力。

  我们人体大大小小的活动所需要的能量都由该过程提供,但美中不足的是,三个“水车”在获取电子流的过程中会发生“泄漏”,这些“漏出”的电子会直接与附近的氧分子结合形成自由基,它们带有未配对的自由电子,因此非常活跃。

  为了再次回到稳定状态,这些自由基会对邻近分子的结构造成严重破坏。它们会夺取关键分子(例如DNA和蛋白质)的电子,以此达到电平衡。尽管自由基的数量少得出奇,但哈曼等科学家推测,自由基会威胁到人类的身体健康,引起突变,并最终导致衰老以及与年龄相关的一系列疾病(例如癌症)。

  简而言之,氧是生命不可缺少的物质,但同时它也可能使我们变老、衰弱,直至死亡。

  临床试验是揭示药物作用的唯一方式,其中针对抗氧化剂的调查显示出令人震惊的结果。图片来源:Alamy

  在自由基与衰老和疾病的关系被揭示后,自由基就被看作是健康的敌人,应当从体内清除。例如1972年,哈曼在书中写道[1],“减少生物体内自由基的数量可以缓解生物退化,保持身体健康。我们希望可以从该理论出发,设计大量关于延年益寿的实验。”

  哈曼指出,抗氧化剂分子可以接受自由基的电子,进而减弱自由基对身体健康的威胁。基于此,人们在接下来的几十年做了大量重复实验,但并没有什么重大发现。

  例如,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科学家利用常用的实验动物——小鼠开展了实验。他们在小鼠的饮食中添加了各种各样的抗氧化剂,或者直接往小鼠血液中注射抗氧化剂。一些小鼠甚至经过了基因改良,使其编码抗氧化剂的基因活性比普通小鼠更强。

  尽管这些实验方法不尽相同,但它们的结果大体一致:额外增加的抗氧化剂并没有减轻衰老的危害,也没有阻碍疾病的发生。

  “没有实验表明抗氧化剂能够延长小鼠的寿命,或者提高身体健康,”西班牙国家心血管研究中心的安东尼奥·恩里克斯(Antonio Enriquez)说,“小鼠对抗氧化剂的额外补充并没有特别反应。”

一项研究表明维生素补充不仅没有防止疾病,甚至增加了吸烟者得肺癌的风险。图片来源:Alamy

  那抗氧化剂对人体会产生什么影响呢?对于小的哺乳动物群体(例如小鼠),科学家可以在控制其它干扰条件的情况下,监测它们一生的健康状况,但科学家不能把人带到实验室里,对他们进行同样的控制变量研究,只能开展长期的临床试验。

  长期临床试验的前提非常简单。首先,选取年龄、地理位置和生活方式相似的群体作为样本,其次,将该群体分为两组:一组服用要检测的抗氧化剂,另一组服用糖衣片或安慰剂(作为空白对照)。最后,非常关键的一点,就是要避免无意识的偏差,也就是要让不论是被测验者还是测验者,直至试验结束后才知道哪组服用的是抗氧化剂。

  译者注:安慰剂是一种模拟药物,与试验药物看似相同但并没有药效,在新药研发时常用作实验的空白对照 [2]。

  作为双盲试验的一种,长期临床试验成为了药物研究的黄金法则。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科学家开展了很多类似的试验来分析抗氧化剂补充剂对人体健康和寿命的影响,但结果并没有科学家预想的那样振奋人心。

  例如,1994年,一个实验跟踪分析了29133位仅活到50多岁的人的身体状况。这些人都抽烟,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人服用β-胡萝卜素。结果显示:服用维生素的试验组肺癌出现的比例比空白组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由网友自行在页面发布,上传者应自行负责所上传内容涉及的法律责任,本网站对内容真实性、版权等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发布者:admin

相关阅读

微信公众号
意见反馈 科技快报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