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人工智能会让人失业吗?) 苏海南(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 仲大军(经济学家) 观点激烈交锋的背后,是社会进步的期待…… 2017年已经到来,展望未来,一个名词不约而同地出现在许多媒体上和专家口中——人工智能。有媒体预测,2017年人工智能将可能出现真正的突破,这种突破最先出现的领域,则很可能是翻译,而一旦真正实现,则可能意味着“人工智能涉足人类文明和思维,并与人类深度竞争的开始”。 真的是这样吗?人工智能代替人的情景,已经离我们如此之近了吗?伴随而来的,是更多人对人工智能代替人、使人失业的担忧,这样的担忧又会不会变成现实? ●正方 技术的突破 是进步而非后退 关于机器代替人工作、工人失业的担忧,在历史上已经发生过多次,从蒸汽机时代,到现代智能制造,每一次技术的革新,都会带来类似的担忧。但历史的经验证明,这样的担忧并不成立,技术的发展带来的是社会的进步,而非相反。蒸汽机时代,人们担心拉车人没有生存的空间,但实际上,运输业的发达,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而且比以前更多。 所以,对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不必过分担忧。诚然,人工智能对某些行业、某些领域、某些岗位的就业可能有负面影响,但我们也应该同样看到,新技术同时也会带来新的人才需求、就业需求,它会对人力素养、水准提出新的需求,推动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简单地说,新技术使得有些岗位消失了,但同时会创造新的就业岗位,这些岗位常常会对就业者的素质有更高的需求,劳动者可能短时间内达不到,但它会促进劳动供给向这个方向发展,经过一定的时间,人们的素质提高,自然就能满足新技术产生后的就业需要。 同时,新技术的革新,也会给社会、政府带来新的工作,即保障这个社会中每个人生存的权益。从历史上来看,新技术确实会使得相当一部分人暂时失业,这迫使政府一方面提供更完善的社会安全网,也就是社保,另一方面则尽快地开辟新的就业机会。 今天的社会,要比历史上的任何时代都好。首先,从社保而言,今天世界的社保体系,显然要比过去更完备,同时,在经历过那么多次的技术革新之后,新的局面下,我们也会更加从容,且有经验可以借鉴。 所以,当我们真的面临人工智能的时候,要做的就是思考如何迎接它,做好准备,应对新技术带来的问题,而不是担忧,甚至反对技术的革新。具体来说,还是要做好两件事,开辟新的就业渠道,同时,政府、社会要对那些第一时间面对人工智能冲击的人施以援手,提升社保水平,使人们能够保持有尊严的生活水准。 此外,对于个人来说,也应该尽力转变心态,努力提升自己,增强自身素质,抓住新技术时代新的机会。 社会总要进步,技术总要发展,拒绝进步和发展,显然不是积极的态度,也是不现实的,人工智能肯定会造成某些岗位的消失,但并不意味着这些岗位的从业者就必然失去了生存的能力,恰恰相反,不论是社会发展也好,技术进步也好,都是为了让人生活得更好,更有尊严。比如说,一些特定的岗位失业之后,可以转向对人的服务,也可以提升自我,寻找更好的就业机会,更大的发展空间。 从现实来看,今天的就业情况,就业总量压力仍旧不小,但同时也存在“有人没事干,有事没人干”的现象,这本身就在促进我们的政府、社会全方位地思考和应对就业问题。 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并不能完全改变这样的就业状况,依然有 “有人没事干,有事没人干”的问题,但同时,它也会带来新的机会,促使就业者提升自我,转变就业观念,适应新技术时代的就业环境。从这个角度来看,新技术也会带来新的机会,而对就业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要抓住新机会。 ●反方 失业是必然 必须加快保障建设 技术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就是机器代替人,从简单重复的体力劳动开始,到复杂的运算,乃至更高级的脑力劳动,都有可能被机器代替。 这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技术的发展是好事,但同时也必须要做好应对“人没事干了”的问题,当人没事干了,就意味着不能赚钱,意味着生存要面临挑战。在今天,这样的局面不是尚未发生,而是已经出现,蓝领失业的情况,人们知道的已经比较多,但实际上,白领也同样出现了类似的问题。 所以,我们首先要考虑的不是会不会失业的问题,而是如何保障人的基本生存的问题。比如北欧一些社会保障非常发达的地方,一个人一生下来,国家就会给他发钱,一生不变。如果这个人愿意找工作且能找到工作,那么他就多一份收入,可以过得更好一点儿,如果没有工作,也能保证基本的生存。当然,这和他们本身的经济条件更好有关,但同时,也确实和机器代替人的劳动有关,机器代替人,造成了人的大量失业,市场不需要那么多的劳动力,但他们也一样是有生存权利的人,他们的生存也需要保障。 我们国家发展很快,经济、技术都是如此,同样的,我们未来也会面临这样的问题。当大量的职位被机器占据时,如何保证人的生存?而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推动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和提升,让每一个人都不必面临生存的危机。尤其是一些非常专业的人才,在这里失业,在别处可能就很难找到工作,比如数学家,那位在美国获得数学大奖的华人数学家张益唐,二十多年端盘子、送快递,但依旧没有放弃数学研究,最终取得惊人的成绩。如果这样的人能够得到基本的生存保障,即便失去工作也不必为生存发愁,那么他可能就有更多的精力去从事自己喜欢的研究,做出更大的成就也未可知。 这是现实存在的问题。当前社会中,许多年轻人开始创业,我们知道,创业的过程就好像一个孵化器,最终成功孵化出来并且长大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又如同风险投资,成功的十中无一。他们这些有激情有理想的年轻人,值得鼓励也值得敬佩,但同时,我们的社会也应该努力为他们创造最好的环境,使他们免于生存的困境,没有后顾之忧地去创业创新。要有一种保障机制,使年轻人不怕失业,又能够在失业中坚持自己的理想,创造更好的未来。 在过去很多年,我们的社会有一种惯性,即以投资拉动消费、拉动就业,一个大企业可以提供很多就业岗位。但随着技术的发展,情况不再如此。一个大企业需要生产能力,几条大生产线就能提供,而每条生产线上,可能就需要几个操作者。也就是说,投资大企业,已经不能一下子提供大量的岗位。 那么怎么办呢?我觉得,养人更划算。如果能够保障每个人基本的生存条件,那么他就可能会去从事更有创造性的活动,创业也好、创新技术也好、钻研学问也好,都可能更专心致志地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创造出更加灿烂的文明成果。这其实就是在提升整个社会的人力素质,我们常说国民素养,也就是这个,有了基本的保障,有就业机会,他可能会去就业,没有机会,他可能就琢磨技能、提升修养、从事创造活动去了。 ●主持人说 善假于物,非役于物 人创造机器,最初的目的,对人本身的能力加以延伸,去做 |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由网友自行在页面发布,上传者应自行负责所上传内容涉及的法律责任,本网站对内容真实性、版权等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