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消息,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揭示了许多令人不安的事实,其中最令人惊愕的事实是:美国基础生产能力短缺。面对前所未有的紧急情况,美国工厂甚至连棉签、口罩和防护用品等相对简单的产品都难以生产。彭博社刊文指出,这方面还得向中国学习。 真相比表面更令人惊讶。过去20年,随着低端产业转移至亚洲,数以百万计的制造业工作岗位流失,不过美国制造业的实际产出却徘徊在历史高位附近,这得益于美国制造商主导了宽体飞机和半导体等高科技行业。 然而当硅谷的明星企业还在闪耀的时候,底特律的那些汽车工业却早已褪色。曾经拥有如此多工艺知识的生产网络,随着汽车工厂的转移而消失了。这意味着,如果一家公司想要扩大规模或重组生产,手头却没有那么多技术人才。 相比之下,在中国,拥有大量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和灵活的制造文化,使得企业能够在疫情期间迅速将生产转移到急需的防疫产品上。比亚迪(汽车制造商)和富士康(电子产品组装商)等制造商帮助中国口罩产量在疫情开始时翻了两番。 正如硅谷名人安德森(Marc Andreessen)说的那样,制造业的复苏只从认识上入手还不够。美国应该考虑更大胆的提议,而不是长期以来提出的对研发政策、再培训项目和STEM教育的适度调整。 美国真正需要做的是重建其工程实践氛围。这就需要将制造业的工作,即使是低利润的商品,也视为在根本上有价值的。硅谷那些技术专家们应该明智地抛弃他们视制造业为一种“商品化”活动的轻蔑态度,将其视为与研发工作同样有价值的活动。美国企业不应单纯将工人视为削减成本的对象,而应将他们视为保持生产过程中必要知识的实践者。 美国政府可以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国会通过的重新支持部分医疗供应链的法案应该只是一个开始。长久以来,美国税法一直鼓励离岸外包;现在是政治领袖们敦促制造商把生产线带回美国国内的时候了。 美国也应该向中国学习。美国是中国许多产品的主要市场,比如飞机、医疗设备和高端电子产品;美国应该利用其巨大的国内市场,鼓励企业将生产本地化。举例来说,虽然目前大多数半导体制造业务都在亚洲进行,但鉴于美国拥有大量人才以及科技公司在数据中心建设上投入了大量资金,美国理所应当成为一个规模更大的生产商。 参考中国国家指导下的采购计划、本地化要求和对深厚劳动力的培养,一个强有力的政治推动可以帮助重建美国的工业基础。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然而,这场疫情充分表明了这项任务是多么紧迫。 |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由网友自行在页面发布,上传者应自行负责所上传内容涉及的法律责任,本网站对内容真实性、版权等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