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正式开通让世界瞩目,中国终于有了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然而在北斗成功的背后,倾注了中国北斗人用26年的时间,动员了400多个单位和30多万名科技人员参与研发。北斗心脏精度每三百万年差1秒,成为了中国科技腾飞的最好证明。 图片说明 北斗心脏精度每三百万年差1秒,指的是卫星导航系统关于计时的精准度。导航系统的本质是一个时间测量系统,若卫星存在十亿分之一秒(1纳秒)的时间误差,则会产生0.3米的测距误差。只有通过在卫星上配置高精度原子钟,才能实现卫星直接播发出高精度导航定位信号。 在北斗卫星众多必要的零部件中,铷原子钟可以说是北斗卫星的“心脏”,其决定着定位、测速和授时功能的精度。 据航天集团专家介绍,当年进口一台铷钟要18个月才能交付,当时我国的科研团队把研究所当家,没日没夜干了 8 个月,最后成功交付星载铷钟,北斗二号首发星得以如期升空。此后,国产化铷钟逐渐全面取代进口铷钟,精度达每三百万年差一秒。 作为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的三项关键技术之一,中科院上海天文台研制的被动型星载氢原子钟,约合数百万年甚至1千万年才有1秒误差,日前获得2019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目前,国外仅欧洲伽利略卫星配置了星载氢钟,与我国星载氢钟相比,两者地面测试性能相当,但从在轨综合表现来看,我国星载氢钟实现的用户测距误差更小。“氢钟为我国北斗导航卫星系统与GPS、伽利略等卫星导航系统同台竞技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我国航天工程领域一位院士评价。 (7495592) |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由网友自行在页面发布,上传者应自行负责所上传内容涉及的法律责任,本网站对内容真实性、版权等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