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科技快报网 首页 科技快报 科学资讯 查看内容

人格分裂是真的“分裂”了吗?在体内同时共存

2017-07-25 05:32:31

  来源:利维坦公众号

  利维坦按:还记得电影《分裂》(2016)里那个叫凯文(James McAvoy 饰)的多重人格患者吗(23种人格)?试想,一般人意识到自我是一个“我”,而对解离性人格障碍患者则意味着“我们”,这么多“自我”该如何相处?

  解离性人格障碍患者的每一个人格都是稳定、发展完整、拥有个别思考模式和记忆的。分裂出的人格包罗万象,可以有不同的性别、年龄、种族,甚至物种。他们轮流出现控制患者的行为,此时原本的人格对于这段时间是有意识也有记忆的。分裂出的人格之间知道彼此的存在,称为“并存意识”(co-consciousness),如果并存意识较好的,他们甚至可以内部沟通,或进行内部会议;也有一些情况,人格之间并没有察觉彼此的存在,这会导致严重的“遗失时间”现象——比如文中出现的那种不记得自己已经结婚的患者。

  文/Emma Young

  译/大药

  校对/安德烈

  原文/mosaicscience.com/story/my-many-selves-multiple-personalities-dissociative-identity-disorder

  本文基于创作共用协议(BY-NC),由大药在利维坦发布

? David Brandon Geeting

  在40岁之前,莫兰尼·古德温(Melanie Goodwin)对自己16岁以前的生活没有任何记忆。接着,一场家中的悲剧在她身上触发了毁灭性的精神病变。瞬间,她意识到存在于她体内的其他的个体,将她们分隔开的壁垒开始崩塌。这些不同的个体身份都属于她,但是,莫兰尼察觉到,这些个体分别是从3岁到16岁,和从16岁直到成年的不同“自己”。

  这些人格的年龄不是随机的。在不同的声音交织混合而成的同一个显意识中,她记起了自己在童年被虐待的经历,第一次发生在她3岁时,最后一次在她16岁的时候。“我没有证据,”她强调,“我只能经受着我以为发生过的事情,和我的现状。”

  莫兰尼的症状以前被称为多重人格障碍(multiple personality disorder),现在广泛使用的名称则是解离性人格障碍(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DID)。名字的更替反映了人们对这种疾病认识的更新:它不仅仅改变患者的人格。记忆、行为方式、态度和心理年龄都会随人格切换。

  “我们”——她通常把她自己称为“我们”——“有不少成年人的成分。成长应该是没有断层的……但是我们没有自然地长大,我们使用更新的形式自我的形式成长的……最后,这里有9个不同的成年身份,每个身份都管控着不再受虐的成年生活中的不同阶段。

? David Brandon Geeting

  她把和解离性人格一起生活的日子比作“在地狱中”。我们正常人习以为常的那种“我即自我”的状态她的生活中瓦解了。对莫兰尼来说,多重身份的突然斗争足以让她失去理智。她怎么可能找到办法让这些身份安定下来呢?

  “在绝境中,你得靠消散自我的方式来活命。创伤会让你觉得时间停滞。”

  位于英国诺维治的博特盖人格解离与创伤中心(Pottergate Centre for Dissociation and Trauma)的一间安静的咨询室中,莫兰尼坐在沙发上,讲着自己的故事。这家中心的负责人是莱米·阿奎龙(Remy Aquarone),这位精神分析治疗师曾经掌管着国际人格创伤与解离学会(the Study Trauma and Dissociation)。

  在30多年的工作生涯中,阿奎龙已经面对过数百个有人格解离病症的人。大多数情况下,他说,病人从5岁前就开始经受着虐待。

  按照理论,在处理创伤经历的尝试中,孩子开始“解离”——他的自我被分成几部分。其中一部分用来承担受到的虐待、担惊受怕的情感和身体上的伤痛,另一部分则伴随着他继续生活。或者,一部分被用来承受虐待,另一部分帮她拖着身子回到卧室,当第二天早上,她下楼吃早餐的时候,又是一个不同的人格主导着他的行为了。如果虐待持续了多年,过程中有受虐的场景和施虐者产生变化的情况出现,会促使其剥落更多不同的自我碎片。

图源:amudu-gowripalan

  人格解离使得孩子能够继续生存。事实上,“这是种终极的适应系统。它利用你潜意识的认知,通过改变你行为、想法的方式以保全自身,”阿奎龙说。

  莫兰尼这么描述这件事:“在绝境中,你得靠消散自我的方式来活命。创伤会让你觉得时间停滞。这种可怕的经历持续了多年,所以这种‘停滞’处处都有。”

  不是每个经历童年虐待(或者任何形式的长期创伤)的人都会有人格解离的症状。根据他的研究,阿奎龙说,“人格解离”的形成还有另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即缺乏和一个成年人正常、健康的依恋关系。

  从发展心理学的视角看,“依恋”有特殊的含义:它指的是在一个婴幼儿和看护、养育他/她的人之间形成的联结,这种联结既是感情上的,又是在实际生活中的;“依恋”有助于婴幼儿学习并管理他/她的反应。当由于丧亲、遭受父母的忽略或者虐待时,这种联结便无法形成,一个受到精神创伤的孩子只能依靠自己来面对情况。

  作为DID患者群体中的一员,莫兰尼反思道:“在我们是小孩的时候,我们不知道还有一个可以护着你、帮你学会处理自己问题的家长的存在。”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由网友自行在页面发布,上传者应自行负责所上传内容涉及的法律责任,本网站对内容真实性、版权等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发布者:admin

相关阅读

微信公众号
意见反馈 科技快报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