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碳中和”引发的产业转型潮在汽车行业不断升温,近日长城汽车发布未来5年的战略目标,计划在2025年实现年销量四百万,其中新能源汽车占据八成,将在2045年实现“碳中和”。作为国内第一个公布“碳中和”时间表的车企,长城汽车官方表示,将在制造端通过能源结构调整和低碳工艺应用,在2023年实现第一个“零碳工厂”,并建立汽车产业循环再生体系。 值得说的是,随着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出,“脱碳”在汽车企业之间开始流行。大众汽车、宝马汽车、长城汽车、比亚迪等国内外车企陆续公布了碳中和时间表或是规划。现在中国已经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国内汽车产业应该做好 “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打头阵任务。根据WRI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碳排放的41.6%来自发电和供热行业,23.2%来自制造业和建筑业用能,7.5%来自交通运输领域,这三个领域碳排放占比超过全国总量的72%。脱碳工作势在必行。 比亚迪在今年2月宣布正式启动碳中和规划研究,对汽车尾气排放做三个“1/3”减法,助力实现零碳目标。跨国车企对碳中和的推进工作更积极,基于欧洲对汽车产业碳排放的严格监督,大众、宝马、戴姆勒、保时捷等跨国车企都公布了各自碳中和时间表或是减碳计划。 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战略管理部总经理柳长庆表示,车企应该在碳中和的目标下,找到产业政策、产品结构和企业收益的平衡点,一步步推动汽车产业的节能减排。 |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由网友自行在页面发布,上传者应自行负责所上传内容涉及的法律责任,本网站对内容真实性、版权等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