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科技快报网 首页 科技快报 科学资讯 查看内容

潘建伟对话青少年:爱是自然界现象 量子碰撞产生了你

2017-10-28 22:44:52

   10月28日下午消息,今日2017未来科学大奖颁奖典礼暨未来论坛年会在京举办。在青少年对话物质科学奖获奖人环节,青少年代表对话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2017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获奖者潘建伟。

  青少年代表对话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2017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获奖者潘建伟

  潘建伟,出生于70年代,小时候是个捣蛋鬼,从考40分的娃娃到中科院最年轻的院士,是量子通讯的领导者。

  潘建伟回顾自己少年时代:“我看到现场的青少年,就想起小时候的自己。我小时候是在农村,过得很开心。除了我父亲给我买童话书,我大部分时间都是在野外度过的。语文学的不好,也没机会学英语。我跟我父亲讲我就不学英文了。我有时候会走到山上去做作业。前几年,我的高中老师把我的评语给我了:这个学生还是比较聪明的,就是不太守纪律。第二个也是如此。”

  对于信息加密,潘建伟分析说,我们的祖先发明了语言,互相之间可以交流,很多知识可以共享,知识的共享本身就是通信,互联网就是信息的交流就是通信。但同时隐私也很重要,一方面要让信息的交流变得充分,同时也要有信息的加密和保护,但一直以来各种加密手段都被破解。

  所以潘建伟开始思考能不能利用量子这个奇怪的现象设计密码,让其他人破解不了,这也就是量子通信。“我们将来如果有互联网,电子银行转账也好,量子秘钥分发技术,可以保护你的隐私,让别人破解不了。”除此之外,量子计算还可以发展超级计算的能力,量子计算的能力比我们目前计算能力的总和加起来还要快100万倍。“量子变得越来越重要,量子通信是一个比较有意义的、新的技术手段。”

  在被青少年代表问到“为什么会有爱”时,潘建伟回答说,“在电影《云图》里面有一句话:爱是一种自然界现象。但是这个现在还无法证明。生命科学家发现,爱的互相关怀是起源于必然的需求。在量子力学之前,没有办法来解释我们为什么存在。牛顿解释了:时间跟空间都是平均流逝的。量子碰撞产生了潘建伟、产生了你,我们能够在这里坐着对话,是一种奇妙的缘分。”

  对于量子通信目前的应用,潘建伟介绍说,目前的应用还是小范围的。此前建立了京沪干线,现在对于量子的技术,虽然告诉你这是安全的,但你并不相信,所以需要经历一个过程,破解、攻击、打击找到漏洞再弥补漏洞,外界才会相信这是安全的。潘建伟说,未来,可能需要10年,手机、家里都会应用上量子通信,保障通信安全。

  提到对青少年出国有什么建议,潘建伟提到了两点,一是在寻找老师方面,他分享说,自己当年出国留学时,许多同学都去找最知名的老师,比如诺贝尔获奖者、美国科学院院士,但他们往往已经六七十岁。“我想科学是年轻人的世界,要找到一个很有名的老师可能已经离开前沿一段距离。我当时找到的老师在国际上有一定名气,还不到50岁,正处于活跃阶段。”

  第二,是要对学科有兴趣。潘建伟建议说,可以去看看自己的家族血统,找到最杰出的方向,取得突破。

  对于一个小学一年级的小朋友的提问,潘建伟说,做科学不要有压力,自己喜欢过悠闲的日子,自己曾经因为要采一种家乡的蔬菜而晚开展实验,当天的工作做完了看天气不错也会选择去多瑙河边散散步。

  提及关键的人和事,潘建伟说,在本科快毕业的时候,才意识到我学物理不一定能够把自己肚子填饱。“偶然间看到了爱因斯坦的文集《自传小序》,尽管我有很多同学转行了,看完了爱因斯坦的书之后我意识到,我还是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只要去做总是会有成果的。我也没见过爱因斯坦,但是他那两篇文章,确实是给我影响非常大的。”

  潘建伟给青少年建议,不要太在乎成功,当年同班有七八个高考状元,但只能有一个第一名,有人心情不好就不太正常。“我一进去就变成三四十名,但我心态很好。不要一天想背几百个单词。”潘建伟再次提到了自己在维也纳因为摘家长的野菜,再回到海德堡发现那个实验已经被别人提前做了,自己当然也很生气,但是毕竟自己做是因为兴趣,所以不用给自己太大压力。

  以下是对话实录:

  孟亮:老师们,同学们,网上在线的大小朋友们,大家下午好!我是孟亮,上达资本的创始管理合伙人,也是论坛的理事之一,今天非常高兴来到这个论坛,参加我认为意义不平凡的科学家和孩子们的对话,对话开始之前,给大家做一个简短分享。

上达资本创始人和管理合伙人孟亮与潘建伟

  未来论坛是一个什么样的组织,两年前,创始理事一半是企业家、创业者,另外一半是投资人,走到了一起,我们这群人都曾经想做科学家,没有做成,50、60、70后创立了未来论坛这个组织,就是为了崇尚科学者,宣扬科学家,以及科学精神。何为科学?英文science翻译过来,源自拉丁文听上去像先生,拉丁文直译叫“知识”,为什么不翻译成知识,而是科学?日本明治维新定义为科学,很简单就是分科的学问,但是这个远远比不上我们的祖先,我们老祖宗中国徐光济先生,用顾问礼记大学的格物致知,科学两个意思,一个格物,一个致知,推究研究事物,使之获得知识。我们今天宣扬科学精神,并不仅仅只是获取知识的成果、结果,更是研究推究的精神。

  法国人类学家(英文)曾经有过一段话,非常经典的对科学家的描述,所谓科学家不是一个提供正确答案的人,而是一个知道问什么问题的人,难怪我们耳熟能详的很多科学问题是猜想,哥德巴赫猜想,黎曼猜想,实际上都是问一些问题,为什么这群人现在更要宣扬格物致知的科学精神,并视之为使命,因为我们认为我们的使命是为了你们青少年一代,我们成长的那个年代也宣扬科学,在我们所熟悉的并不久远的口号,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在这个口号的号召下,我1990年去美国留学,第一个专业是数学。当时教育的重点在于目的,而不是过程,也就是要获取知识,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学到知识以后有本领,就是谋生之路,难怪很多人走上了华尔街不归路。

  小时候最喜欢看十万个为什么,当时拼命地背十万个为什么的答案,没有注意到真正的重点是在为什么,问问题。我们特别强调了致知,忽略了格物,知识匮乏的年代里无可厚非,我们太缺乏知识了,获取知识已经是很重要的事情。

  今天世界上最大的教育机构是谁?不是清华、北大、耶鲁、哈佛,是谷歌,是youtube,很多孩子学东西是从这个上面学的,网上答案无所不有,人工智能有超强储存计算和学习能力,人类光靠获取知识、寻找答案,以及已知的答案,标准答案,已经远远不够了,学会问问题,推究事物,才是未来的核心竞争力。纵观历史总有一些奇思妙想和异想天开,被科学家变成现实,正是这种神奇的创造能力,美分美妙在改善我们的生活,青少年对周边事物充满好奇,敢想敢问,未来你们才是科学探索的主力军。今天非常高兴未来论坛终于把其中一个重点,放在不仅仅是科学家上,还是科学家和青少年的对话上,正如今天潘老师在给青少年的寄语里说,科学研究需要一代一代传承下去,真正的希望还是属于年轻人。

  2017年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大奖获奖潘建伟老师,很荣幸能够捐赠这个奖,奖励潘老师在量子光学技术,通过加密密钥分发的安全通讯成为了现实,大家称潘老师为量子通讯的领导者。

  潘老师有一个简单的简历,潘老师出生于70年代,小时候是个捣蛋鬼,最早的时候作文考40分的分数,农村来的娃娃,居然到了中科院,成为了2011年那时最年轻的院士,直到今天成为中国离诺贝尔奖最近人之一。

  他也是非常独特的,全世界我认为他是第一个可以用我们中国传统文学里孙悟空两个法宝来介绍量子光学的世界上的第一人。以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由网友自行在页面发布,上传者应自行负责所上传内容涉及的法律责任,本网站对内容真实性、版权等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发布者:sophia

相关阅读

微信公众号
意见反馈 科技快报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