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教育均衡发展的时代命题下,有这样一位深耕者:她怀揣心理学专业的温情,手握科技赋能的钥匙,在“AI+公益教育”的交叉领域不断探索,让优质教育资源跨越山海,抵达乡村孩子的书桌前。她就是学而思公益基金会秘书长闫冠男,一位用专业与热爱书写公益教育答卷的创新人才。 从“大师课”到“乡村桥”:一场源于初心的转型拥有中科院心理学博士的学术背景和10年教育行业的深耕经历,闫冠男在学而思素养课团队打造“大师课”时,便深刻理解优质教育内容对青少年成长的意义。一次偶然的机会,城乡教育资源的巨大差异刺痛了她——当城市孩子在多元课程中拓展视野时,许多乡村孩子却连标准的普通话都难以接触。 “扶贫先扶智,扶智先通语。”她毅然投身于学而思社会责任部门,依托公益基金会这一平台,立志和同伴们一起以“科技”之力构建一座连接优质教育资源与乡村地区的桥梁,让乡村师生无需走出大山,也能享受到与城市相媲美的教育资源。正是这份初心,支撑着她坚定地踏上了公益教育的创新之旅。 以AI破局:三大公益项目书写教育均衡答卷在学而思公益基金会的工作中,闫冠男将自身教育内容经验与学而思的科技优势深度融合,联动学而思的志愿者们,先后推动一系列“AI+公益教育”项目落地,用技术力量破解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痛点。 AI老师普通话教学系统:让每个孩子说好“中国话” 2018年,基金会联合学而思网校打造的“AI老师普通话教学系统”正式启动。这套融合了语音识别、语音测评、语音合成技术的系统,就像一位“永不离岗”的普通话老师——能实时纠正孩子的发音,智能测评学习效果,还覆盖了从学前到小学6年级的全部语文课程。 此后,该系统深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的252所教学点、72所小学,惠及8万余名学生和2000余名教师,又迭代增加哈萨克语版本,走进边境地区幼儿园。数据见证着改变:参与项目的师生不仅普通话表达更流利,词汇量、词意理解能力显著提升,语文成绩也实现了全面增长。这份成果,先后获得中国通信学会、国务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认可,成为科技助力教育发展的典范。 “春芽在线”平台:为乡村孩子打开“看世界”的窗 解决了“说普通话”的基础问题后,学而思公益基金会又将关注点转向乡村孩子的“视野拓展”。“他们不仅需要掌握标准的语言,更需要接触更广阔的世界,以实现全面发展。”为此,基金会整合学而思的优质素养内容打造了“春芽在线”教育公益平台,通过与各地教育部门的紧密合作,借助“互联网+教育”的创新模式,将优质的素质教育资源精准输送到偏远地区。如今,“春芽在线”已覆盖河北、云南、甘肃、贵州等18个省份的53个县、1000多所学校,受益人数达22万人。 更重要的是,这个项目并未止步于“资源输送”——学而思公益基金平台同步推出“共享好未来”配套服务,通过教师培训、赛课活动,帮助乡村教师提升教学能力,从“输血”转向“造血”,真正激活乡村教育的内生动力。 学习机手拉手行动:让AI走进乡村课堂 2024年,随着AI与大模型技术的普及,基金会又牵头发起“学而思学习机手拉手”公益项目。短短数月,1451台搭载AI功能的智能学习机被捐赠到云南弥渡、四川泸定、贵州毕节等19个省市的40所乡村学校,让乡村孩子能通过AI技术享受到个性化学习服务。与此同时,基金会还与北京大学教育学院、中国发展基金会合作,开展人工智能在乡村教育领域的应用实验,探索AI技术与乡村教育场景的深度融合路径。 以热爱续航:在公益教育中实现双重价值回顾多年的公益之路,闫冠男感慨:“每一次看到乡村孩子因为我们的项目多说一句标准普通话,多学会一个新知识,都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得。”在她看来,“AI+公益教育”不仅是实现教育均衡的手段,更是青年科技工作者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双重赋能的舞台——用专业能力解决社会问题,用科技力量传递温暖,这份事业让她找到了职业的深层意义。 谈及未来,闫冠男充满期待:“学而思的使命是‘爱与科技助力终身成长’,我们会继续深耕‘科技+公益’领域,用一个善意激发另一个善意,让微光汇聚。”她同时呼吁,更多企业和人才能关注乡村教育,用专业力量共同构筑“教育无界”的社会价值生态,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教育之光的照耀下,拥有无限可能。 |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由网友自行在页面发布,上传者应自行负责所上传内容涉及的法律责任,本网站对内容真实性、版权等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