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SME科技故事 原标题:17只猕猴残忍受虐后接受安乐死,换来现代中风幸存者的曙光 武侠小说中常看到有挑断手筋废除武功的桥段。 光看画面就似乎隔着屏幕感受到疼痛,而这里的手筋指的是肌腱。 如果真的挑断手部神经,甚至从脊髓把所有肢体神经感觉都切断。 痛感钻心不必多说,失去感受神经后肢体仿佛不再属于自己。 倘若这种酷刑残忍地施加在动物身上,而实验成果使中风病人康复在望,那么这个实验该不该做? 中风患者容易出现的瘫痪症状是脑神经功能缺损或死亡的结果。 人的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它掌控了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 它在空间上存在若干脑区,分工明确地管理着人体不同部位的活动。 一旦某个结构受到了损伤,那么它对应大脑发挥的功能就相应减弱或消失。 比如控制语言的左半球脑损坏之后,人的语言能力将殆尽。 这是传统神经学所秉持的观点:神经不可再塑。 看起来没毛病,但科学权威并非准确无误,推动科学发展也需要有敢于置疑的人。 爱德华·陶伯就是这样一个挑战了传统神经学的人。 陶伯曾在哥伦比亚大学主修行为主义,严格来说算不上是神经学家。 他相信动物的行为是可塑的,比如可以训练动物完成几乎所有事情。 但他对神经可塑性则心存质疑,于是他心里冒出了极具开创性的一个大胆猜想: 从他熟悉的猕猴入手,切断感觉神经后失去知觉的肢体在存亡的威胁下还是可以使用的。 也就是说,猕猴的肢体虽然无法获得感受,但在强力逼迫下仍能正常使用。 这是一项颠覆传统神经学的猜想,敏锐的陶伯很快联想到中风病症。 倘若实验证明了猜想的正确性,那么中风瘫痪的病人失去知觉的肢体将重新恢复使用。 中风将迎来治疗的曙光。 眼看人类被征服已久的疾病有可能被攻克,陶伯立即根据构想开展实验。 实验目的充满了阳光与希望,但实验过程却恰恰是美好的相反。 1981年5月,陶伯在马里兰州银泉开始了他的猴子实验。 他找来了17只菲律宾野生长尾猕猴,包括16只雄性和1只雌性。 这群天选之猴因此得名“银泉猴”,它们不知道入选意味着对人类医疗事业的伟大贡献,还是选择了痛苦与死亡的命运。 但它们所遭受的实验内容,让人类也为之展开了一场激烈抗争。 一只手臂失去知觉的猴子在生活中只使用另一只好的手臂。 而且没有知觉的手臂对于猴子而言相当于不是来源于自己身体的异物。 就像不属于它们的东西被强行累赘在身上,摆脱的欲望非常强烈。 强烈的异物感甚至刺激它们对其进行啃食和咬嚼。 陶伯因此好奇猴子是不能使用无知觉手臂,还是依赖于好手臂而不使用另一只。 当时流行的观念支持前者,而陶伯则坚持认为后者的可能性更大。 于是他首先将银泉猴的一只手臂的传入神经切断,把好手臂用吊索约束。 食物就放在一旁,这时候只需要观察银泉猴在极度饥饿的情况下,是否会激发自己的潜能,把感受不到的肢体使用起来以维持自己的生命。 |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由网友自行在页面发布,上传者应自行负责所上传内容涉及的法律责任,本网站对内容真实性、版权等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