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识机制:从去中心化到弱中心化 从本质上来说,区块链是信任的机器,它取代了信用中介的作用,通过数学算法能够确保两个陌生人不借助于第三方的情况下,完成各种交易。 作为信任的机器,区块链要想能够大规模推广,需要满足两个前提条件:一方面要能够保证安全性,包括网络的安全、记账的安全、交易者的隐私安全以及免于遭受恶意攻击,不能保证安全的交易是没人敢参与的;另一方面要保证足够的效率,交易效率过低的话,也照样难以推广。而区块链的核心是共识机制,其是否足够安全,是否更有效率,关键在于共识机制的设计。 对于公有链而言,去中心化与安全性是高度相关的,所以一个理想的公有链共识机制应当兼具去中心化与高性能。遗憾的是,在现阶段,区块链的去中心化与性能在某种程度上是对立的,高度去中心化与高性能难以兼得。为了寻求区块链在安全与性能的均衡,区块链行业在过去数年尝试了多种共识机制,比较有影响力的有POW、POS、PBFT、DPOS、DBFT等。 PoW是最早出现,也是经受最多考验的共识算法,由比特币引入并使用,ETH也采用POW共识机制。POW是相对公平、去中心化的网络,同时安全度也较高,对其发起51%的算力攻击需要巨大的能源和算力资源才能完成。 不过POW的高度去中心化与数万个节点也使得其出块速度与交易确认速度很低,比特币的TPS只有7左右,ETH的TPS只有15左右,与中心化场景下百万以上的TPS相差甚远。其他共识机制里,POS的性能也不高,而且容易分叉,而PBFT更适合联盟链而不适合公链。 区块链公链的低性能成为阻碍其商业化落地的主要瓶颈之一,为了提升公有链的性能,BTS在2014年最早应用了弱中心化的DPOS共识机制。在DPOS共识机制中,由代币持有者投票选出少量超级节点,由超级节点代表所有持有者来负责记账,这类共识机制可以称之为“代议制”共识。记账节点的大幅减少带来了TPS的显著提升。BTS实际性能达到3000TPS,远高于BTC和ETH的交易速度。 近两年,DPOS被越来越多的区块链项目所采用,例如ASCH、EOS、Tron等;此外,NEO的DBFT共识机制也是“代议制”共识。这些区块链项目主网上线后也达到了较高的性能,其中ASCH的TPS为1500,EOS的最新TPS为3000,NEO的TPS为1000。 “代议制”共识俨然成为潮流,但是这类共识机制真的代表区块链的未来吗? “代议制”共识不是真正的区块链 万向区块链董事长肖风博士在最近举办的Distributed 2018大会提出了一个对整个区块链行业都很有意义的观点,“区块链是数字经济的底层架构,在代码为通用语言的数字世界中,其治理机制只能是数学算法,如果采用人治,竞选方式的链上治理,那就是‘非区块链化’的,甚至是‘反区块链化’的管理方式了。” 以DPOS为代表的“代议制”共识自诞生以来就一直存在很大争议。 首先,“代议制”共识本质上是“非区块链化”的。 区块链的共识机制本质上是“机器共识”,通过“代码即法律”在机器之间自动建立信任网络,所以其治理机制能且只能是数学算法。而以DPOS为代表的“代议制”共识却建立在人工选举的基础上,建立在人与人的信任关系的基础上,违背了区块链的基本原则,因而是“非区块链化”的。 其次,“代议制”共识的“人治”缺陷导致了其安全性无法保证。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由网友自行在页面发布,上传者应自行负责所上传内容涉及的法律责任,本网站对内容真实性、版权等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发布者:科技快报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