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红书北京办公室 2018年10月,QCon全球软件开发大会在上海举行。大会上,小红书社区技术负责人姚旭发表演讲,通过对比传统国内互联网公司和 Facebook 等硅谷互联网公司的团队构成和项目流程,结合其中对比的利弊,以及融合两种风格在小红书落地的实战经验, 总结一条以数据驱动和 Ownership 为核心的高效团队组建和协作的方法论,作为增长型公司如何在“效率”上超越大公司的最核心的竞争力。 演讲内容整理如下。 效率差距 在加入小红书之前,我曾先后在百度、知乎、Facebook、Airbnb 工作。今天就想分享我在这过去的十几年间看到过、经历过的不同公司在“效率”上不同做法,以及一些自己的总结。 “从硅谷到中关村到底有多远?”大家在十年前觉得硅谷是技术型公司的圣殿。但是,今时今日中美互联网公司,这些差别都变得非常小。 2018 年初 Mary Meeker 的年度互联网报告里面,Top 20 市值 / 估值的互联网公司中国占了一半,但从实际角度,还是在一些领域内差距明显。以 Facebook 和阿里巴巴为例。他们两个的市值曾经非常接近。但平均每个员工创造的收入,Facebook 大概是阿里巴巴的 3 倍。这个数据代表了一个公司的效率。 站在今天,中美互联网企业最明显的差距就是团队效率。 接下来,我们将对比差别产生的原因,及能从硅谷能学到的东西,包括在小红书的一些实践当中看到的效果和遇到的问题。 互联网时代的软件工程 我们今天对于效率的讨论,都是在互联网时代这个大背景下如何能够最大化团队的效率,最大化团队的产出。但中文互联网元年大概是在 2000 年左右,我们现阶段的所有互联网企业都是脱胎于那个软件时代。 软件时代和互联网时代有什么区别?软件时代 release 周期大概是半年到一年,背后的逻辑就八个字:质量第一,按期交付。 我们来讲讲其中的巨无霸:微软。 在中国互联网企业里,大家沿用了微软的开发流程。PM 中心制,以交付文档作为各个阶段的结果产出。这是一个对于整个软件开发而言好的流程。 但到了互联网时代,这样软件工程有什么问题? 第一点,所有原始设计的功能点的周期不再是月级别,是周级,甚至可能都是天级。 第二点,职能化区隔。基本上我们的团队构成都是以职能切分,PM、工程师、测试工程师等。 在复杂的互联网场景中,我们就会出现 PM 的需求和排期,会分别细化到客户端团队,到服务器后端等。Team 越来越大,时间却越来越少。流程能带来安全和质量,但流程不能带来效率。 我们再来看看互联网时代下带来的变化: 第一点,迭代速度比不出问题重要。如果一个特别严重的 BUG 放到线上,1 分钟就能定位,5 分钟就能 Release 修复,可能只影响到了非常少的人,可以用迭代速度去弥补出现的问题。 第二点,一个基本功能的 MVP,也就是一个功能的最小化产品单元,比一个完备的产品设计要重要得多。 第三点,用户反馈就显得比按期交付更重要。应该用最小化的产品单元,用最快的迭代速度,将用户的反馈收集到,确定这个产品的功能要不要,做不做深耕。 在互联网时代下,对比传统软件时代,我们的最终生产效率能差多少?10 倍肯定是有的。效率就是第一竞争力。 我们再举个互联网时代公司的例子:Facebook。 Facebook 的一个最小 TEAM 单元叫做三人组,是设计师、产品经理和工程师,三个人完成基本功能。三个人之间不是流水线上各自独立的环节,而是相互讨论,相互交织。 产品经理,他不再只是 Product Manager,而是 Problem Manager,让大家能看到问题的全貌,一起来探索解决的方案。 三人组这样的团队,与那个按职能来划分的团队相比,有什么区别? 第一点,对问题负责,所有人不再只负责流水线上的一环,而是负责最终结果。 第二点,因为存在大量的面对面交流,而不是文档交流,它的结果是对于主观能动性的激发是大的。 这两点是为什么能激发 10 倍的效能的基础。对一件事情有 Ownership 可以激发个人巨大的效能。 以效率为中心,带来了哪些变化呢? 变化 1:团队 我们先来看看团队的变化。 例如 Instagram 从创业团队做大,一定要有术业有专攻。对于 Instagram 而言,第一个切分出来的团队是基础架构,他们支撑一个底层业务。 第二个拆分出来的团队是 Growth。这个增长团队是闭环的,为了目标就是一个,如何协同一起把这件事情做成,把问题解决。 之后,还会切分出 Engagment 团队,以及 monetization 团队。 团队的切分方式都是以能让大家分享同样一个用户侧的目标,或者是公司级的目标。 在实际场景当中,大家最怕与跟自己职能不一样的人放在一起。但我认为,单一驱动在今时今日这个场景下面是不存在的。 驱动大家的东西,是用户侧的反馈,或者叫数据。每个人都应该放下只有我说了算的 EGO,平等的对话,在各个地方收集问题,一起找到解决路径。 变化 2:数据 在这样的团队里面,带来了第二种变化,数据无比重要。职能不一样,团队的共同语言是什么?数据驱动决策的含义,就是团队里面每个人都需要去阅读数据,读懂数据。 数据驱动分几级: ●第一个,公司级。出个 Dashboard,加个 BI 团队,负责给老板跑数。这是低 level。 ●中等 level 是团队级,每个团队都有自己的可以量化的目标和结果。 ●高等 level,应该是团队当中的每一个人每天都在跟数据打交道,每个人都能用数据,每个人都会用数据。但这需要有配套的机制和工具做辅助。 在 Facebook 内部,五年前有三大工具:Scuba,Hive,Ods。ODS 传统 KV 储存,主要是一些计数器。HIVE 就是数据仓库,可以跑很大的数据量,缺点就是反应慢。SCUBA 在 Facebook 内部是人大家日常使用最多和最有帮助的工具,可以实时地做多维聚合。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由网友自行在页面发布,上传者应自行负责所上传内容涉及的法律责任,本网站对内容真实性、版权等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发布者:sophi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