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化腾:我不是学霸 微信最开始就是个邮箱
钱颖一:今年特别有意思的,有不少文章在美国的主流媒体里出现,讲到中国的包括微信在内的创新,甚至反过来有美国公司在模仿,Facebook上个礼拜在Facebook里加入了外卖。美国以前的APP都是单一功能,微信是综合功能,他们现在也开始加了。 有一天我在清华附近走,看到一个卖西瓜的老太太在树上挂了一个微信支付二维码的牌子,我讲这个例子给美国人听,他们就知道,微信支付的功能有多大了。 这个很有意思,突然之间觉得美国虽然在互联网行业非常活跃,中国也非常活跃。在这场竞争、这一轮创新中,欧洲或者亚洲其他以前先进的地区似乎都没有跟上? 马化腾:整体来说中国还是比欧洲更早一点。 钱颖一:欧洲特别滞后? 马化腾:欧洲基本上直接用美国的产品。但我们也不能沾沾自喜,这毕竟是应用上的创新,很多基础上的创新,差距还是非常大的。 钱颖一:在应用型创新上,中国现在比较领先,但是基础性的创新不是很领先。 马化腾:未来像人工智能也好,也包括自动驾驶、机器人,美国在这方面未来的领先强度还是很大的。对于未来20年、30年这样长远的技术变革,应该提前布局。 钱颖一:这方面腾讯有什么思考或者动作?我知道基于成本考虑,之前砍掉研究院,现在就像你说的,对技术基础性的研究方面你们有什么规划? 马化腾:我们过去发展中的错误是什么?搞了一个研究院,他们和我们的事业部群(BG)竞争,抢着做产品,做出来的产品还没有竞争力。我们就开始思考做独立研究院的意义和方式。最后发现,做研究还是需要靠近战场,如果和QQ、微信这些平台资源离得太远,很多事基本做不了。所以后来把研究院拆成三部分,分别给了三个BG。有一部分到了微信;还有优图团队,是做图像识别的;还有团队是做搜索的,后来搜索卖掉了,就把他们整合进了后台事业部。现在这个团队又得到重视了,因为AI非常重要,他们又组建了一个AI实验室。我们未来会大量招这方面的人才。 钱颖一:所以AI你们现在也非常重视。 马化腾:过去其实也做一些,但是都没应用在我们的产品上,我们现在需要有集团、公司级的AI实验室,能够做一些更前瞻性的产品。 另外我们找到一个更好的方式,就是跟清华等高校合作。我们2011年开始和清华建立一个联合实验室,这里面有很多创新都来自于跟清华的合作。比如街景入口,我们最早在地图里做了街景。街景要把车牌和人的脸模糊,不能侵犯隐私,也不能把车牌拍下来。但是大量的图片怎么处理?我们和清华的研究团队一起,教授带着学生跟我们团队一起研发,后来把这个问题解决了。还有很多功能是清华的老师、同学和我们团队一起实现的,包括LBS,IP地址的精准定位等等。 未来其实还有很多黑科技,都要和高校合作实现。不一定我们自己研究,要开放出去。 钱颖一:像谷歌现在做无人驾驶车,Facebook做虚拟现实、VR,跟他们原来的产品非常不一样。现在你们做的创新研究跟你们现在的产品还比较相关。讲讲你的设想,有没有做非常不一样的产品? 马化腾:有,现在我还很难说它是不是成功,我保留这个机会,也鼓励内部有竞争、创新,还是要给他们这个机会。还有一些我们投资的公司,做的是像O2O这样强运营的业务,我们就不做了,交给他们去做。 钱颖一:你觉得微信以后,下一个影响世界的创新有可能是什么? 马化腾:现在不知道,但是我自己在想,每一次大的变革,都伴随着终端的变化。PC到手机,其实是因为智能手机起来了,一切的生态都不一样。未来比如说眼镜式VR、AR。很多VR可能每个人最多玩20分钟就晕了,受不了,也许并不能持续做,但是有些外挂式的AR,可能看到人脸就知道你的历史和相关资料。类似这样的终端如果越来越普及的话,那么新的场景变化,会导致上门服务发生巨大的变化。我觉得AR是一个非常好的有未来成长性的新终端。 但是这里面也会带来很多问题,包括隐私问题,有一些场合也许不允许带一个眼镜等等,这些都会产生问题,但是这个方向还是非常好。 钱颖一:这个方向是未来的方向,你刚才讲了这么多,从成长经历到腾讯发展的很多细节,都让我们很受启发。再有一个星期你就满45岁了,我们提前祝贺你。在这样一个节点上,今年又成为亚洲市值最高的公司,这也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 回顾45年人生,有没有什么感想? 马化腾:我们还在路上,我们还在一直往前冲,这是一个过程,我们很幸运,在中国高速发展的时候能在里面做一些事情。 中国或者亚洲的互联网企业,应该在全球来说,取得一些成绩是不容易的。全球10大互联网公司,有6家美国的、4家中国的,其他国家还没有,你想想为什么会这样?得益于中国的经济在蓬勃发展,过去我们讲人口红利,这个快用完了,人口红利可能没有了,但是有消费升级。产业在不断升级和提升,有大量的机会。 在我们改变计划生育政策后,10年、20年之后还有一波人口红利,你还可以抓住,看看下一波年轻人的需求会有哪些变化。 部分Q&A: Q1:在大生态战略中,腾讯投资的企业往往与腾讯保持很好的关系,从概率上来说,腾讯投的企业,发展成功的也比较多。我想问小马哥,腾讯在投资中是什么态度和策略? 马化腾:几年前腾讯的战略是不开放的,很多业务都自己做,好多都失败。我们电商做不过人家,卖掉了;搜索也一样。还有很多小的业务,我们发现竞争不过外面的公司,他们更专注,更有冲劲,更有创新性。 所以我们在思考,如何让各种物种在大树下成长?如何让大树变成一片森林?我们希望做生态,大家的关系其实是平等的,我们是同类,他们之间是独立发展的。 从开放战略这几年跑出来的情况看,效果越来越好。BAT之间在投资上也有竞争关系,但是我们做生态的想法更加开放,我们不要求控股,会给合作伙伴更多支持,让合作伙伴放心地牵手。我们说把半条命交给他,希望他成长壮大,创业者和合作伙伴非常看中这个。然后他会反哺给我们的产品,比如像微信支付,大量合作企业都在用它,对于微信支付的成长是很有帮助的。 那我们定位做什么?做平台,做连接器。这个世界很大,不可能所有事情全都自己包。 Q2:在未来3-5年,或者5-10年里,在您的带领下,是怎么深度考虑科技连接公益的? 马化腾:这是我们觉得蛮自豪的一点。我们很早——大概2006年、2007年时,在腾讯成立了互联网的第一个公益基金会。希望通过我们的网络搭建公益平台,让成千上万的NGO、公益组织在上面与我们的亿万用户对接,然后让用户便捷地通过电脑——现在基本上都通过手机了——直接可以参与他感兴趣的公益活动,而且有多种多样的方式。 最近这两年我们考虑如何在公益领域做更多事情。我们把每年差不多2%的利润用于支持公益组织,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能发挥网络的参与实现公益的价值。比如微信运动里的步数,每天你走到1万步,就有权力捐出去,相当于捐1块或者2块钱。 这个钱还有另外的赞助商来配捐,因为这里有品牌露出,这样就进一步磋合企业和公益。再比如可以用微信发一条一分钟的语音,做成一个有声读物,给盲人听。 还有前不久提出的一个想法,到现在还没实现。我一直在思考,怎么用微信或QQ来实现一些应急功能?发生灾难,能不能用微信来获得帮助?身边有人病发,能不能找到一个有急救能力的人,甚至连接到最近的急救设备,让它尽快启动,因为很多心脏病的关键救治往往在病发的前几分钟。我们是装机量最大的软件,定位很精准,可能这个事情只有我们能做。 Q3:我之前看过一篇报道,是胡润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千万级富豪的生活倾向报告,这个报告里采访了差不多500多名富豪,他们平时生活作息时间睡眠不足6小时。你平时常规作息是怎样的? 马化腾:我平时睡觉少,周末可以补一补。作息不能说很健康,这几年开始稍微多一点运动,跑步、爬山,所以你看我现在瘦了,希望以后可以越来越健康。 Q4:年轻人在创业的时候,应该完全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进入什么行业,还是要更多考虑现实的因素? 马化腾:我觉得有兴趣可以做得更长久更开心一点,但我建议你还是要考虑现实的问题,因为活下来是第一位的。当年没有商业模式的时候,我们接很多网页开发这种我们本身没兴趣的单,几千、几万块都去抢,就是为了赚钱养活我们这个项目。等你缓过气来的时候,就可以把你的兴趣好好做起来了。 Q5:我们在做企业互联网,现在中国领先的互联网公司都是消费者互联网,大家都在2C端。但是我们预测未来互联网要跟所有企业和政府机构完成改造对接。我想问的是,未来腾讯在战略上怎么平衡企业互联网和产业互联网?企业互联网在整个腾讯的生态系统中是什么位置? 马化腾:这个问题非常好,也是我们现在在思考的问题。过去我们的强项在通信,刚开始做游戏时好像腾讯没有这个基因,但其实很多基因需要慢慢培养。云服务也好,包括企业版微信,还有更多的社交广告业务,很多都是在帮这些中小企业营销,帮他们精准地找到客户,这些都是我们未来必须要做的事情,从现在开始我们要储备这方面的力量。 Q6:之前您说过,中国的互联网产品中,优于世界的其实是应用。那我想问的是,微信正在测试的应用号想如何改变、重新布局现在已经非常发达、发展很好的应用市场,应用号有没有可能成为像公众号、微信支付这样现象级的产品? 马化腾:我现在还不敢说它成功。外部确实对这个产品抱有特别大的希望。但往往大家期望值太高,结果都不太好。所以小程序出来整个业界都轰动了,大家就觉得这个是很牛的事情。 在接近操作系统的层面,我们要思考,你的场景是什么?凭什么大家会拥护、拥抱这个生态?会不会现在很火,到最后一年就看笑话了?我觉得大家还是要有很清醒的认识。我们内部也讨论他们的流量入口问题,他们怎么持续留住用户?对企业来说,会有一些问题要解决。 应用号更多是把长尾的东西简化,不用APP了,可以即用即来,用完就走,这样的体验有社交性。于是就把应用号变成“小程序”,利用社交网络传播。过去大家没有公众号,所有阅读习惯在门户网站,现在大家打开微信,很简单就能在公众号里完成阅读。刚刚开始的小程序有一个很大的社交性,包括企业可以为自己的用户提供更加轻便、而且便于分享的一种应用环境,这也帮助企业能够更好地使用移动互联网工具。 这方面我希望能走得更远。企业不用再买域名了,不用开发APP了,直接在小程序开发,包括云服务,一切都解决了。 |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由网友自行在页面发布,上传者应自行负责所上传内容涉及的法律责任,本网站对内容真实性、版权等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