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在11.11尽情买买买的时候,其实有没有考虑过过低的价格带来的品控方面的风险。虽然我们平时购物时候总是保持谨慎购买的心理,但是在手快有手慢无的最低价抢购面前,总是冲动战胜了理性。尤其在小家电市场,这种盲目凑11.11促销带来的风险往往被人所忽略的。 相比成熟的大家电市场,小家电品类繁杂,市场准入门槛较低,产品品质良莠不齐。即使有相应的国家标准,还是有上市销售的产品与送检产品不一致的现象发生,损害消费者的利益。我们可以遇见,11.11后关于小家电的退货率,肯定会去到一个新的层次。 一、小家电把控,平台责无旁贷 另起炉灶
如今,网购成为了主流的消费方式。无论是先款后货再确认还是货到付款,商品交易都是建立在消费者对电商平台信任的基础上。所以,对于商品的把控,我们将信任寄托于电商之中,但是电商能否将这个信任兑现在具体的商品之中,就看电商平台本身。尤其是鱼龙混杂的小家电市场,电商平台更应该做好表率,起到从源头上杜绝“李鬼”的进入。 2016年10月,京东联合中国质量认证中心(CQC)和多家权威机构,共同发布了京东小家电准入标准和实施规则。这一次,京东“另起炉灶”,联合国家权威机构提高小家电的准入门槛,将淘汰那些原本依靠市场信息不透明和区域发展不平衡得以存活的山寨品牌和低质产品。最终目标,就是推动小家电行业的品质升级。 双重过滤 很明显,除了国家强制标准外,增加了还增加了属于自己的“过滤器”。
纵观现行小家电适用的强制性标准,目前有安全标准、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标准、食品接触材料安全标准等。但除了对应安全标准的CCC认证、对应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标准的能效标识、这两种是国家有强制要求在指定的检测认证中心检测或认证并贴标才可以销售外,其他标准通常只要求厂商自律自检。 所以,对于那些只注重经济效益的小家电,很容易就玩起了擦边球游戏。只需将国家强制性容许销售的检测认证贴上并冠冕堂皇地上架,然后打着所谓的11.11的大促分一杯羹。 我们知道,任何强制性标准只是为了规范行业行为的一种形式,更多时候是让厂商提高自己的产品质量。但是如果厂商为了标准而只做到符合标准,那么这个标准是没有意义的。因为随着时代发展、环境变化、认识加深,任何的标准总有过时的时候,也有在某一个时刻出现其弊端以及缺陷的一面。 那么即使符合国家强制性标准,那么也有较大的风险的。很简单一个例子,我们使用的果汁机,与食物与果汁接触的容器壁是否采用了符合人体食用安全的材料?这点国家就没有明文要求,只能靠厂商自觉了。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由网友自行在页面发布,上传者应自行负责所上传内容涉及的法律责任,本网站对内容真实性、版权等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