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科技快报网 首页 科技快报 科学资讯 查看内容

中青报:院士身份对杨振宁只能是荣誉而非利益

2017-02-23 17:07:56

  2月21日,杨振宁、姚期智放弃外国国籍转为中科院院士的消息引发热议。对杨、姚两位先生的做法,各种议论均有,笔者不再赘述。笔者想谈的是:学术界长期以来根据人才头衔、身份进行学术评价,给予有显赫学术头衔者特殊学术权力和待遇的问题。

  在美国,诺贝尔奖获得者或者美国科学院院士参加学术活动,没有任何的学术特权,他们会和年轻学者平等对话;大学和科研机构聘用教师和研究人员时,主要看其本人的教育和学术能力,而不是其曾经获得的显赫身份。院士在美国学术界就是一个荣誉,没有任何与这一头衔挂钩的特殊利益。这是美国科学研究保持创新活力的重要原因。

  国内学术评价却高度“头衔化”。以院士制度为例,一名学者当选院士后,不但能获得对应的经济待遇,还享有高人一等的学术特权,成为很多重大学术课题的负责人、评审人。院士评审存在“跑、要”现象,院士四处兼职,一直不退休,都是院士“头衔化”的表现。近年来,国家提出进行院士制度改革,包括建立院士退出制度,但较少涉及院士制度“利益化”的问题。剥离了院士的利益,回归学术荣誉的本质,院士何时当选,是否退休有什么关系呢?

  有人说,杨振宁放弃美国国籍,可能对其他海外学者产生示范作用。其实,吸引海外人才的是平等、开放的学术环境,而不是看重学术头衔、身份的环境。包括杨振宁在内的许多科学家都曾指出国内学术界的一大弊病:处于学术黄金期的学者,由于没有头衔,难以获得学术资助;过了学术黄金期的学者,因为有学术头衔,各种资源纷至沓来。

  近年来,我国高校和科研机构加大了对海外人才的引进力度。可是,引进人才都存在重头衔、身份的问题,有的学校高薪引进已过学术黄金期的知名学者,除了以此装点门面外,对学校教育教学和学术研究并无多大实质性贡献。而且,这种做法还会引发青年教师群体的不满——有限经费不用于提高青年教师的待遇、改善其科研环境,却用于谋求人才政绩。

  对于曾经作出重大学术贡献者,当然要尊重,但是,学术头衔和学术利益必须分开。如果允许学者在学术黄金期利用海外学术环境,创造学术成果,获得学术头衔,然后在难以做出一流成果的时候,凭头衔到国内高校、科研机构获取资源,就无益于国内学术环境的改善。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由网友自行在页面发布,上传者应自行负责所上传内容涉及的法律责任,本网站对内容真实性、版权等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发布者:admin

相关阅读

微信公众号
意见反馈 科技快报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