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吃货研究所微博 今天早上,所长被大家叮叮叮的信息声吵醒,“别睡啦!起来辟谣啦!”所长揉揉惺忪的睡眼,一看,哇,一个磨破嘴皮子的老生常谈,不适合生吃的、经常被商家暗搓搓叫做“淡水三文鱼”的虹鳟鱼,竟然被某媒体大 大方方地说成“三文鱼”。关系到大家健康的事情,所长必须要来说说了。 01 漂 亮 的 虹 鳟 鱼 / “弯鼻子”的大马哈鱼属/ 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鲑科大马哈鱼属(太平洋鲑属)的一种鱼类,英文名为rainbown trout。原产于北美洲北部和太平洋西岸,多数种群终身生活于低温淡水环境中,但也有一些俗称为“硬头鳟”(steelhead trout)的亚种在不同季节分别生活在淡水和海水里,具有洄游产卵的特性。 虹鳟属肉食性鱼类,幼体阶段主要以浮游动物、水生昆虫为食,成鱼则捕食小型鱼类、甲壳类、陆生、水生昆虫。鱼体呈纺锤形,通常背部为蓝灰色或棕黄色,周身散布着黑褐色小斑点,腹部呈银白色,幼鱼体侧有10枚椭圆形深斑。 国内还经常出现一种叫“金鳟”的虹鳟个体,其实那是经过人工选育扩大养殖的白化虹鳟。体色为鲜亮的金黄色,成鱼体侧有红色或粉色纵带。 溪流中的成年虹鳟一般长可以到40厘米左右,而栖息于大型湖泊和洄游型个体体长可超过80厘米。繁殖期的雄鱼上下颌变得弯曲,体侧从腮部至尾部的彩虹般桃红色纵带也越发艳丽,虹鳟的名字也由此而来。 02 三文鱼不是你想叫就能叫 / 无良商家的阴谋/ 介绍完身世,就要开始说正事了。要说起虹鳟的成名之路,完全就是因为沾了三文鱼的光。因为虹鳟鱼肉颜色和三文鱼相仿,于是许多地方索性管虹鳟叫淡水三文鱼、高山冷水三文鱼,管白化的虹鳟叫金鳟三文鱼,听起来高大上得像是三文鱼的加强版,并且“活捞现杀吃到你爽,新鲜口感秒杀冰鲜”地玩儿起了虹鳟刺身。真的要给这些机(jiān)智(zhà)的商家鼓鼓掌呢。 三文鱼一词源自“Salmon”,最早人们用拉丁语中的“salmo”(奋力跃起的意思)来称呼北大西洋的一种鱼,这种鱼每年洄游到欧洲沿岸的河流上游产卵,途经瀑布便奋力跃过。后来大神林奈把这种鱼的学名形象的定为“salmo salar”,即现在鲑鱼属的大西洋鲑。 大西洋鲑味道鲜美,产量又高,一副等着被吃的气质。于是迅速成为了当时欧洲北部和北美的支柱性渔产。20世纪初,大西洋鲑的捕捞量逐年上升,又随着人工养殖的兴起和保鲜技术的完善,大西洋鲑渐渐地经海路出口到我国。 最早接触大西洋鲑的是港台地区,由于它的英文名是Atlantic salmon,于是正如你所知道的“士多啤梨”其实是草莓一样,“Salmon”经浓重粤语腔发音,音译成了“三文鱼”。三文鱼并不是一个科学名称,而是一种通用的商品名。由于上述历史原因,在中文语境里三文鱼指的就是大西洋鲑。最著名的要属挪威海产三文鱼,根据产地的不同,还有同类大西洋鲑产品例如澳洲海产三文鱼、苏格兰海产三文鱼等等。 英文里“Salmon”还指大马哈鱼(太平洋鲑)属的很多种鱼。那是因为,大航海时代到达美洲大陆的欧洲殖民者惊奇的发现,太平洋沿岸居然有很多种长相类似“Salmon”,不同阶段也会变化体型和体色、洄游产卵的鱼种,于是懒癌发作,省事儿得把这一堆鱼都叫做“太平洋Salmon”。为了进一步区分又在统称前加上了产地、形态等特征,才有了现在大马哈鱼属的诸如Pink salmon、Coho salmon、Sockeye salmon等众多鱼种。 虽然英文名里都有“Salmon”,但通常中文都译成XX鲑鱼,如Chinook salmon叫帝 王鲑,Coho salmon叫银鲑等等。实际上这些太平洋鲑也不需要借势叫做XX三文鱼来提高知名度,因为真正优质品种的野生太平洋鲑价格远高于大西洋鲑,只是我国很少进口。 |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由网友自行在页面发布,上传者应自行负责所上传内容涉及的法律责任,本网站对内容真实性、版权等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