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网科技报道 记者 王欢】《日本经济新闻》12月28日报道称,12月27日,中国版全球定位系统(GPS)“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完成建设,并于当日开始面向全球提供服务。
“北斗”于1994年被作为军用防空系统启动开发。2000年发射了首颗卫星,2011年底向民间开放。从2012年开始以中国和太平洋群岛地区为对象提供定位信息。原本预定2020年开始覆盖全球,但实际上提前完成建设。中国希望成为继美俄之后的“宇宙强国”,北斗将成为这一计划的重要布局。 中国的目标是今后将其打造成全球高科技产业的平台。预计各方对“北斗”的使用便利性和信息处理透明度也会提出更高要求。 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主任冉承其介绍说,“北斗”采用中国自主研发的技术。专利申请数达到5.4万件。已经销售7千万个专用半导体等,出口到90个国家。此前主要面向船舶和公共交通工具等。 在智能手机方面,华为、小米、OPPO等手机支持北斗导航。在汽车领域则有安徽江淮汽车集团等支持北斗导航。但实际上,中国的各种导航服务被认为大多还是利用美国的GPS。“北斗”尚未通过运用取得客户充分信赖,这成为今后面临的课题。 在定位精度方面,“北斗”在亚太地区为5米,在全球则为10米。据悉与美国和俄罗斯等提供的导航服务相比,“北斗”在处理简短文字和位置信息的功能方面占优。今后还将再发射12颗卫星,进一步提高定位精度等。 |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由网友自行在页面发布,上传者应自行负责所上传内容涉及的法律责任,本网站对内容真实性、版权等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