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我们谈谈新零售的本质和未来。 「线上线下同品同质同价」,这在 10 年前的中国是不存在的。最近几年,电商的快速发展、线下商业的充分竞争,以及零售通路的贯通,使得这件事第一次在中国成为可能。2017 年开始,人人都谈起了新零售。新零售在中国到底意味着什么? 在这篇里,我试着把它拆解成下面 3 个问题:
?所有新零售都应该具有同质同价的特征 这两年流行的新零售「新」在哪里? 在我看来,中国零售业实现了历史上第一次「线上线下同品同质同价」。所有具有这个特征的基本上都是新零售。或者反过来讲,所有新零售公司基本上都具有这个特征。 说起来很简单,不管你在上海市中心还是东莞小镇,不管你生活在北京 CBD 还是五环外,你都能够用同样的价格、买到同样的东西。一袋三只松鼠的碧根果,你可以在安徽芜湖的三只松鼠投食店买到,也可以在微信上朋友转发的链接里买到。买到的东西品质一样,价格也一样。 以线上线下同品同质同价这 10 个字为标准,盒马鲜生、米家有品、网易严选、名创优品等,都是典型的新零售公司。它们都有线上、线下的渠道,且实现了线上线下商品的同质同价。 这样带来的一个好处是,用户消费行为变得理性,该在线上买时就在线上买,该在线下买的时候就在线下买。 因为,当你确信,同一个品牌的产品,无论在线上或者线下渠道,你能买到的是同质同价的高性价比产品,你就不会纠结于渠道了,怎么方便怎么来。 一个佐证是,如果你去研究天猫双十一历年的数据,女装、美妆等品类排行榜靠前的位置,头几年几乎被茵曼、韩都衣舍、阿芙精油等「淘品牌」占领;但最近两年,第一名回到了优衣库、百雀羚等从线下发展起来、与「淘品牌」对应的所谓「传统品牌」手里,而且 Top 10 里的「传统品牌」也多起来了。 ?「线上的归线上,线下的归线下」,之前 10 年为什么没实现? 中国之所以成为新零售的代表,究其根本原因,是「旧」零售的基础太差。 在中国,零售环境成熟度一直不高。真正开始有零售环镜,是 1990 年代商业地产开发之后。如果算上消费能力、消费文化与市场政策这些因素,中国零售环境的起步和发展,大概始于 2000 年左右。 也就是说,中国电商产业起步之前,整个线下零售环境快速的发展时间也才十年。 在 2000 年-2010 年这个周期里,中国的零售渠道没有实现覆盖和下沉。 那个时代的商业地产不愁租,中国线下零售在那个周期里被扭曲了——要承担商业地产的高租金,就要想办法在这个店铺上加高溢价;与此同时缺乏连锁渠道,所以品牌下不去,导致在二三线城市的商场里,你会看到很多不知道从哪儿来的品牌,一件衣服卖两三千块钱。 这导致我们在线下买不到好东西,或者即使买得到,价格也是不合理的。这样的现象,越是在小地方,就越离谱。 从 2008 年开始,电子商务迅速普及,第一次为中国的消费者提供了品类丰富的高性价比产品。电商因此在中国获得了超速发展。在 5-6 年的时间里,中国电商的渗透率远远超过美国 20 年的水平。 在这个时期,消费者在线下扫商品码,再去线上搜索、比价,然后购买,成为一种新现象。因为同样的商品,在线上能买到价格更便宜的同款。2014 年中,阿里还曾正式发布 “码上淘” 战略,一度被视为对线下商超宣战。 这种线上线下割裂的零售环境,在美国是不存在的。 首先,线上零售出现之前,美国线下零售的基础就很好。在爱荷华州一个偏僻的小地方,和你在纽约能买到的东西,品质和价格基本是一样的。 这是因为美国线下零售发展得时间长,经过充分发展和竞争,效率不断地提升,品牌之间的竞争也达到了相对最优的状态。 以沃尔玛为例,1970 年代的美国,中产阶级兴起,消费社会来临,汽车文化和郊区文化更是为零售业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赶在电商时代来临前,沃尔玛、梅西、Target 等百货商店,已经扩张和进化了好几十年。这是一个充分竞争、充分渗透、 |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由网友自行在页面发布,上传者应自行负责所上传内容涉及的法律责任,本网站对内容真实性、版权等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